图为拍摄于山西长治平顺县的巍峨太行山风光。焦潇翔摄(影像中国)
核心阅读
(资料图)
新时代军旅文学拥有一支年龄层次分明、风格鲜明多样而又迭代有序的队伍,经过多年的创作实践厚积薄发,各显其长,构筑起醒目的文学景观
只有结合新的社会现实和审美旨趣,不断开掘、深化军旅主题的精神魅力,将其创新转化为更鲜活更生动的文学故事,才能赢得今天青年读者的喜爱
强军兴军征程为新时代军旅文学提供了丰沛的创作源泉,作家应该勇敢地、敏锐地奔赴一线,投入火热生活,推出更多不负时代的精品力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构成军旅文学的鲜明特征。同其他文学门类一样,军旅文学随着时代变化呈现不同面貌,但它始终不变的,是记录英雄、塑造英雄的自觉,是书写家国情怀、弘扬崇高理想的坚定,是凝心聚力、培根铸魂,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的使命担当。
实力突出 活力涌动
2022年8月,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揭晓,7个奖项共35篇(部)作品获此殊荣。其中,6篇(部)作品出自军旅作家之手。王凯的中篇小说《荒野步枪手》展现当代军人在艰苦环境中的奉献故事及其丰饶的内心世界,董夏青青的短篇小说《在阿吾斯奇》塑造新时代卫国戍边的青年官兵形象,刘笑伟的诗集《岁月青铜》近距离捕捉军队现代化进程的脉动,丁晓平的报告文学《红船启航》以历史和文学双重视角讲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新中国的诞生,钟法权的报告文学《张富清传》记录老英雄张富清跨越九十多载春秋跌宕起伏的一生,龚盛辉的报告文学《中国北斗》书写北斗系统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建设历程……6篇(部)作品涵盖不同的文体、题材和类型,各有特色又都扎实精彩,集中体现军旅文学创作的实力与活力。
新时代军旅文学拥有一支年龄层次分明、风格鲜明多样而又迭代有序的队伍,经过多年的创作实践厚积薄发,各显其长,构筑起醒目的文学景观。2018年,两位军旅作家徐怀中、彭荆风不约而同地在各自90岁高龄之时,捧出力作。徐怀中的长篇小说《牵风记》,以繁华落尽见真淳的方式,劈开庞大繁复的战争记忆,织就激越浩荡的生命气象,作品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彭荆风的长篇小说《太阳升起》则以纯净美好、高度艺术化的笔触,再现一段波澜壮阔的民族志、战争史。两部作品体现出老一辈军旅作家矢志不渝的创作精神和艺术定力。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深耕军旅、沉稳掘进的作家,才有近年来沉甸甸的文学收获。朱秀海的长篇小说《远去的白马》取材真实历史,成功塑造了赵秀英这一女英雄形象,讲述她在战争年代历经烽火洗礼又在和平年代深藏功与名的崇高精神。徐贵祥的长征主题作品《英雄山》《对阵》《走出草地》等,通过出新出彩的人物塑造,折射长征精神的璀璨光芒。文清丽的长篇小说《从军记》以来自农村的兄妹三人参军入伍、在部队里奋斗成长近40年的故事,深情唱响又一曲“农家军歌”。
近些年,由军旅作家担纲编剧、由军旅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热播不衰,充分显示了军旅文学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军旅题材也吸引了一批非军旅作家的热情投入,为其注入新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以军旅影视剧和作家“军地联手”为亮点,带动形成了当下军旅文学缤纷多元的景象。
赓续传统 求新求变
新时代军旅文学在赓续传统的同时也在求新求变,呈现出新气象新风貌。其中最突出的便是70后、80后“新生代”军旅作家群的崛起。王凯、李骏、西元、王昆、董夏青青等年轻的写作者多半来自一线部队,他们自觉观照当代军人生存状态和内心情感,倾力展示青年官兵的成长历程。在追踪当下热点、挑战现实题材方面,这些新人被寄予厚望。在叙事方面,他们也表现出迥异于前辈作家的“新质”,年轻化、异质化的语言很有特色,给读者带来陌生化的阅读体验。
另外一个明显的文学生长点是军旅文学与儿童文学双向奔赴、融合发展,取得独具特色的丰硕成果。裘山山《雪山上的达娃》通过离家出走的幼犬“达娃”与年轻边防战士“黄月亮”的相遇相知,讲述了海拔4500米的云端哨所里边防军人为国坚守、为国奉献的故事。徐贵祥《琴声飞过旷野》探寻革命年代共产党人为大别山的儿童艰难打造一方净土,在言传身教中塑造和培养孩子们优秀品格的历史。军旅文学中天然向善、向美的因素为儿童文学注入了温润而坚定的正能量,其对崇高理想和英雄气概的追寻,也升华了儿童文学的艺术格局。
网络文学的加入为新时代军旅文学创作灌注生机活力。军事类网络小说瞄准读者需求,发挥网络文学的生产机制优势进行类型化生产,赢得大量读者和广泛社会影响力。无论是开掘历史题材的战火硝烟、气壮山河,还是书写当代军营生活的热血青春、燃情岁月,军事类网络小说在内容形式上的探索给传统军旅文学带来启发。爱国主义常写常新,英雄叙事也应跟随时代脉搏。只有结合新的社会现实和审美旨趣,不断开掘、深化军旅主题的精神魅力,将其创新转化为更鲜活更生动的文学故事,才能赢得今天青年读者的喜爱。
贴近现实 打磨精品
回顾近年来军旅文学的变化,可以真切感受到,作家和读者都更广泛地认同主旋律、正能量作品的社会价值,认同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精神力量和人类天然向真、向善、向美的美好品质,这让作家们坚定地沉下心来,回归军旅文学的本源汲取养分。一方面加深对历史的认知,在对党史、新中国史、军史的深入学习研究中,增强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继承发扬古代战争文学、红色经典等文学创作的有益经验,学习借鉴世界战争文学的艺术精华,不断创作打磨当代军旅文学精品。
也应看到,军旅文学还有不少提升和改进空间。当下军旅文学创作优势相对集中在革命历史题材,现实题材还有待深入挖掘。我们的作家队伍中不乏经过战火淬炼的战争亲历者,以及跟踪采访过老一辈革命战士的作者,他们对红色文化的积淀多、体悟多,生命体验和厚重积淀赋予其笔下的故事以精深的艺术力量。当笔触转向现实,目光投向强军兴军的壮阔征程,就需要作家及时更新生活经验,追踪人民军队步伐,回应时代热点。国防和军队改革新成果、当代官兵新风貌、信息化智能化战争新特点,都有待记录与展现。
在文学观念上,军旅文学也应注重主题优势向艺术优势的转换,注重英雄塑造与人性刻画的结合。归根结底,文学是讲故事,而且要把故事讲到人的心里。近年来许多作家在尝试拓展军旅小说的题材边界,书写非战争训练状态的日常生活,赋予和平年代军人故事更多人情味和烟火气。军旅诗歌、军旅散文、军旅报告文学等其他门类,也在开拓军旅题材的审美价值上下功夫,以饱满扎实的生活经验、诗意飞扬的巧妙情思,拨动读者心弦。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强军兴军征程为新时代军旅文学提供了丰沛的创作源泉,足以引发新的灵感,激发新的想象。军旅作家应该勇敢地、敏锐地奔赴一线,投入火热生活,汲取不竭动力,推出更多不负时代的精品力作。
(作者为原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
版式设计: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01日 20 版)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