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希望以下回答您可以采纳 来源 1975 年塞里格曼 (Seligman) 用人当受试者, 结果使人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
2、实验是在大学生身上进行的, 他们把学生分为三组: 让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 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
3、 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 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
(相关资料图)
4、第三组是对照, 不给受试者听噪音。
5、 当受试者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一段实验之后, 即令受试者进行另外一种实验: 实验装置是一只 "手指穿梭箱", 当受试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 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 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
6、 实验结果表明, 在原来的实验中, 能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 以及未听噪音的对照组受试者, 他们在 "穿梭箱" 的实验中, 学会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使噪音停止, 而第一组受试者, 也就是说在原来的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 他们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处, 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 却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7、 为了证明 "习得性无助" 对以后的学习有消极影响, 塞里格曼又做了另外一项实验: 他要求学生把下列的字母排列成字, 比如 ISOEN,DERRO, 可以排成 NOISE 和 ORDER。
8、 学生要想完成这一任务, 必须掌握 34251 这种排列的规律。
9、实验结果表明, 原来实验中产生了无助感的受试者, 很难完成这一任务。
10、 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
11、 定义 习得性无助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12、 症状 习得无助感最常见的描述是:一个人消极的生活情况,经常没有意志力去战胜困境,而且相当依赖别人的意见和帮助。
13、成因不单是生活情况的改变,或是特殊的生活体验,服用药物有时也会造成这种心理困境。
14、 在诸多造成习得无助感的成因当中,最显而易见、可预测的是大环境的改变,如战争、饥荒、旱灾都会造成一个人出现习得无助感。
15、例如心理学家曾研究二次大战犹太人大屠杀时的集中营幸存者,发现他们开始拒绝关心和鼓励自己。
16、现代社会中容易造成习得无助感的环境则有:精神病院、孤儿院或是安宁疗养机构。
17、当人类得到习得无助感时,他们通常会从三个角度来处理问题,也就是: 个人(Personal):他们也许会将自己投射到问题上,换句话说,倾向于针对问题来内化自己。
18、 普及(Pervasive):他们也许会认为问题影响了生活中每个层面。
19、 永恒(Permanent):他们也许会认为问题是不可能被改变的。
20、 上述这三点看问题的角度,通常被称为「3 Ps」,这三个论点同时也帮助了具有习得无助感的人们走出自己的心理困境。
21、不过有的时候,当面临巨大的危机时,人类也有可能自动走出习得无助感的枷锁。
22、在著名小说《歌门鬼城》(Gormenghast)中的主角泰特斯·格兰(Titus Groan)原先是一位消极处世的贵族,但当家园有难,就马上转变成积极学习应战的态度,当危机解除,则又回来原先消极处世的情境。
23、 归因 个体把控制力缺失归因于:(1)永久性而不是暂时性(2)自己内在人格因素而不是情境因素(3)渗透到生活中多方面。
24、易倾向于产生习得性无助。
25、 表现 习得性无助学生形成了自我无能的策略,最终导致他们努力避免失败。
26、他们力求无法实现的目标,他们拖延作业,或只完成不费力气的任务。
27、他们沮丧,并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
28、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的报告描述这类学生是“懒散、怠慢、有时是破坏性的。
29、他们不完成作业。
30、他们面临困难的作业很快就放弃。
31、他们在要求大声阅读、测验时变得焦虑”。
32、 产生过程 塞得格曼在无助感理论中对无助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说明 。
33、根据他的理论无助感产生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
34、 ( 1 ) 在努力进行反应却没有结果的“不可控状态”中体验各种失败与挫折 。
35、 ( 2 ) 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知 。
36、这时人会感到自己的反应和结果没有关系 ,产生“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结果和外部事件”的认知 。
37、 ( 3 ) 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 ,“结果不可控”的认知使人觉得自己对外部事件无能为力或感到无所适从 ,自己的反应无效 ,前景无望 ,即使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果 ,也就是说 :“结果不可控”认知和期待使人产生无助感 。
38、 ( 4 ) 表现出动机 、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 ,严重影响后来的学习 。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