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行合一(汉语词汇),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
2、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
(相关资料图)
3、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而是内有良知则外有良行,如果没有致良知,就不会实际的善行;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4、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人的外在行为是受内在意识支配,由衷向善(“知”)的人,才有外在自发的善行,所以说知行合一。
5、知行合一,致良知,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6、扩展资料: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是一种讲内心“省察克治”的唯心主义道德修养学说。
7、他所谓不曾被私意隔断的知行本体,就是指“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的良知,认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行。
8、他的“致良知”即知行合一,就是“去恶为善”、“去人欲,存天理”的工夫。
9、他声明:“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10、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知行合一。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