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城市 >
为何李唐统治时期君臣礼仪开始突破,其关系如此能“和谐“?
2023-06-07 22:04:15   来源:迪尔说史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儒家思想从先秦时期一直到中国现代长期在中国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占据着领导地位,故而中国古代时期儒家提倡的"礼义"就成为统治者的治国之道。

在中国古代王朝,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不分男女老少,每个人都必须遵循"三纲五常",尤其是女子还必须遵从"三从四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其中三纲五常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即"三纲"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的是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

因而社会中皇帝与臣子们之间的关系必须严格的遵循君臣礼仪,然而到了唐朝时期大臣已经可以和皇帝同吃同坐了,李唐开国时期就已经完成了君臣礼仪的突破,现在我们就以此为突破点来探究李唐开国的内部关系。

一、历史上君臣关系的典范:李唐统治时期

君臣礼仪最早产生于中国古代东周时期,一国的君王产生以后相应的就有臣子,无论是奴隶社会中的君王,还是封建社会中的皇帝,这种关系的产生就代表着君臣礼仪开始在社会中统治地位的确立。

实际上我们都说李唐统治时期是君臣关系的典范,早在东周君臣礼仪最早开始出现的时期,一直到汉朝时期,大臣们见到君王时是不需要下跪的,最为隆重的就是"行拜礼",而且君臣之间原本就没有那么多细枝末节的礼仪,君与臣同吃同坐,畅所欲言是十分常见的。

然而这种君臣关系到汉朝时期开始转变,《史记》中有相关的记载:"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因而刘邦时期开始创造了新的更为严苛和严肃的君臣礼仪,后期宋朝君臣关系进一步"恶化",大臣在朝堂上只能站立,元朝演变为跪拜上朝。

所以从汉朝的坐而论道,到宋朝站议时政,清朝的跪受笔录,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和君主专制的加强,从现代的角度上来说,唐朝在开国时期就能突破当时已经发展完备的君臣礼仪,比起其他王朝的君臣关系,可以与皇帝同吃同坐的唐朝大臣,的确是不容易做到的。

甚至除了可以与皇帝同吃同坐之外,大臣们在朝堂上是可以畅所欲言的,无论是大臣与皇帝之间,还是大臣们之间,在朝堂上根本不存在因为害怕权力的倾轧而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大臣们都无须斟酌自己的言语,这样的臣子皇帝是无法招架住的,以至于皇帝的命令和语气在大臣们面前都是小心翼翼的。

二、为何李唐统治时期君臣礼仪开始突破,其关系如此能"和谐"?

1.统治者的"明君"思想和大臣们的"贤臣"行为

实际上,我们说君臣关系的和谐与否和礼仪遵守的程度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皇帝的思想和态度,而唐朝建国之初,实际上皇帝所处的地位是相当尴尬的。

一是因为其开国皇帝李渊,据相关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其在入主中原之前曾经在边缘的夷狄之地待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所以其出身受到了当时社会中许多世家大族的鄙夷。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唐朝统治者可能都受到了来自胡人血统的影响,因此统治者们思想十分开明的同时,其行为也十分随性,他们虽然仍旧按照历史上延续下来的礼法思想作为统治的根基,但本质上对于儒家思想中强调的纲常伦理是不接受和不认可的,而这样的行为注定在政治上要受到抨击的。

因而统治者为了稳定政治和统治,难免就会在面对大臣的时候更加妥协一点,就拿唐太宗李世民来说,因为他是弑兄夺位,在道德上不符合儒家思想中的伦理,于是为了堵住"得位不正"的悠悠之口,他就处处都效仿历史上明君的作为,用以佐证自己的能力。

所以,为了做好明君,他乐于听取谏言,也善于接受贤臣的意见来改正自己。

2.唐朝在政治上的开放,在中国历史上无出其右。

在《资治通鉴》中有著名的丞相杨炎与皇帝讨论时政的评价,"杨炎论事亦有可采,而气色粗傲,难之辄勃然怒,无复君臣之礼。以至于后来新宰相卢杞晋职之后,皇帝还曾经因为他面相温和而夸奖他,说他不像杨炎那样盛气凌人,让自己都说不出话来了,可见大臣在皇帝面前也并不是总是卑微不敢言的,唐朝时期,不同主张的大臣们都可以在皇帝面前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主张,也不用担心因此而降罪。

除此之外,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一个对于民族一视同仁没有任何偏见的皇帝主张,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而唐朝历代皇帝就连在民族态度上都能做到平等视之,故而在朝堂和君臣关系上更是能够在一个平等的语境下进行探讨时政了。

唐朝皇帝在政治上应当说是十分开明,其政治环境也十分开放,大臣们在朝堂上可以畅所欲言,士大夫也能做到优待礼遇,君臣地位长期处于一个相对平等和随意的地位,君臣之间的相处也没有太多的繁文缛节,皇帝一视同仁的民族态度,任人唯贤,不辨血统,甚至还有大臣向皇帝大喊大叫的时候。

可见唐朝在政治上的开放程度几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是独一份的。

三、社会大背景使得君臣不得不团结一心

除了上述所说的相对来说比较个人的因素之外,当时唐朝开国之际所处的大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背景。

唐朝建立之初虽然统一了中原地区,但立刻就投入了发展经济、政治、军事的事业之中,在唐朝认真发展国力的时候,来自四周的威胁仍旧存在并且长期滋生壮大着,北方的突厥,南部的吐蕃,西侧的西域,东边的高丽。

尤其是来自北方边塞地区的突厥一族,其实力相当强大,再加上原本唐朝与突厥之间就有历史遗留问题,当时李渊在太原起义之后,为了保护自己的后方,曾经向突厥称臣,到了李世民统治时期,突厥的军队甚至已经攻入了长安城脚下,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才让突厥人撤兵。

因此在这样的社会局势之下,君王和臣子只能团结一心,努力应对困难的局势,增强国家的实力,所以君主愿意与臣子坦诚布公的探讨政论和国事,臣子们遇到这样开明的皇帝自然也十分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双方的共同配合才构筑了唐朝时期君臣关系的典范,这也是唐朝能够发展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

后世再也没能发展出君臣之间如此突破礼仪的相处之道,大抵是因为像唐朝这样如此开放的王朝,像唐朝统治者这样开明的统治者也已经十分难得了,后世的随着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和繁荣,使得君主们将皇权紧紧地抓在自己的手中。

因为军权都牢牢地把控在皇帝手中,故而群臣根本也没有胆量与皇帝叫板,到明朝的时候,甚至宰相制度都被废除了,臣子失去了带头的领导,各种思想和言论根本没有可以抒发的渠道,君臣关系由此更为疏远,不仅不能够与皇帝进行"平等"的对话,甚至还出现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倾向,皇权的不得加强使得这种倾向演变的越来越严峻。

因而后世君臣之间因为权力的争夺也开始离心,唐朝特殊的社会背景恰好使得君臣一心只发展国力,对于君臣之间的关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

从上面的表述中来看,唐朝是一个十分开放的王朝,从统治者到平民,在思想上都十分开明随性,故而也不难理解唐朝的君臣关系会如此"平等",再加上唐朝时期皇权从一开始就比较分散,并没有像后期那样君主专制强硬繁荣的局面。

除此以外,唐朝时期臣子的地位相对于其他王朝来说算是较高的了,因为唐朝时期面临的社会局势比较严峻,需要任用贤臣发展国力,所以臣子在国家中地位显著,且相对来说更有话语权。

故而李唐开国时期为了维持国内的稳定,发展国力抵御外来势力的侵犯,君臣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平等和开放的,臣子之间的关系和竞争也是一种良性的,他们在朝堂上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也无须拉帮结派,因为他们都是为了国家增强实力而努力工作的,无论是皇帝还是臣子,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所以十分和谐。

参考文献:

大唐贞观年间的君臣关系典范,为何后世不多见了?

古代君臣之礼的变迁,从跪坐到叩拜,历经千年的演变之路

为什么感觉唐朝开国打的仗的次数感觉要远远多于其他朝代?

关键词:


[责任编辑:ruirui]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