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城市 >
老夫妻用手中镜头为家乡发展“留下脚印” 也将爱情进行到底
2021-07-26 14:44:59   来源:襄阳晚报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随着视频传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原创视频创作中,成为“家乡推荐官”。在襄阳,就有一对网红夫妻,满头银发的他们在抖音和票圈vlog上,用自拍自制的短视频、长视频,秀襄阳好风日,讲古城新故事。

拍革命老区,挖掘红色资源

“在星火村大月儿冲,有一棵千年大皂角树,至今枝叶繁茂。1930年,这里是红九军第二十六师的后勤部队驻地之一,至今留有红军医院、枪炮制造厂、指挥所等革命遗址、遗迹……”点开《老陈讲襄阳故事》之《走进革命老区大月儿冲》第十集《皂角树下忆红军》,81岁的陈家驹用地道的襄阳话,将这片土地上的红色故事娓娓道来。

星火村位于襄州峪山镇东南部,从城区驱车前往大约需要40分钟。作为一名老城市规划人,陈家驹早年就来过这里。自打第一次走进这片革命老区,他便对这里充满牵挂。2020年4月,他和老伴盛广秀以“家乡推荐官”的身份,再次来到这里,通过手中的相机,开始挖掘、拍摄这个革命老区的红色故事。

一年多来,夫妻俩数十次前往星火村拍摄。如今,大月儿冲系列视频在票圈APP上共上传了15条,每条时长3-4分钟,播放量超过6600次。

虽然硬件达不到专业标准,后期也没特效,剪辑略显生硬、“原生态”,但每个镜头背后,都是两位老人对党的赤诚之心。“涓涓流水的红军河,情深义重的红军井”。在星火村拍摄时,听百姓说马槽岭山下有一条被称为“红军河”的小河,河边还有一口红军井,作为老党员的陈家驹一下心动了。他和老伴盛广秀走了数十里山路,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终于找到了这条河和这口井。“革命年代,这口井曾为红军战士提供了丰富的水源,至今仍是当地村民饮用水的源泉。”视频里,手捧清澈井水的陈家驹忍不住喝了一口,对着镜头说道:“真甜!”

今年,他拍摄的《星火红色旅游新村》的系列短片上传到网络后,成功吸引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和网友的关注,为这些年来一直默默无闻的星火村带来了发展红色旅游的机遇。

在爱好中,将爱情进行到底

除了像星火村这样的“革命故事篇”,陈家驹和老伴还拍摄了襄阳篇、县市篇、岘山篇、传说故事篇等,制作的视频不下300个。“故事编导陈家驹,视频制作盛广秀”,每条视频开始页面的下方,都标注着二人的名字。然而,实际上,他们不仅是编导和制作,还轮番充当演员、记者、主持人、摄影师、打光师等角色。

一些人觉得他们太折腾,应该享受岁月静好的晚年生活。但陈家驹和盛广秀认为:一边自驾游,一边拍摄,在爱好中将爱情进行到底,这才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二人在抖音和票圈的网名正是“山水相伴”。

2012年,陈家驹在《襄阳日报》发表文章《张继与牛首的传说》,文中结合各种证据,推测出张继的老家就在牛首镇张湖村。这些年来,夫妻俩多次到当地拍摄视频,助推当地建“张继广场”,发展旅游。今年“五一”,再次来到张继广场,用镜头记录了游客和市民在广场上以各种形式庆“五一”的热闹情形后,夫妻俩感到很欣慰。

“能为本地旅游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我们感到很荣幸、很开心。”陈家驹说。

天气不好,不能出门拍摄时,陈家驹便在家中讲述关于襄阳的传说故事。

他告诉记者,讲述的这些传说有的是坊间流传的,有的是根据自己多年跋山涉水积累的经验分析推测的。“凭着这些‘爆点’,它们正不断为襄阳吸粉。”

“除了上述几个视频系列,目前我还在做戏曲篇,希望挖掘、推广襄阳的戏曲文化。”陈家驹说。

用好手中镜头,为家乡发展“留下脚印”

追溯拍摄的初心,陈家驹的思绪被拉回到30年前。“当时我用积攒了近半年的工资买了人生第一台相机。带着这台海鸥牌相机,我踏遍了襄阳的地标建筑、名胜古迹,并试着学习构图、调焦距,只为在按下快门的一瞬间,定格最美的风景。”陈家驹说。

进入数码时代后,相机也“智能化”。此时,在摄影之外,陈家驹迷上了拍视频。退休后,有了更多业余时间的他,便带着老伴一起走遍了襄阳的山山水水,用手中的镜头宣传家乡。

为了支持丈夫的爱好和事业,2010年,盛广秀报名进入市老年大学,先后学习了Photoshop、绘声绘影、PPT制作等软件。每次学完,她回家后都会第一时间教给丈夫。

为了学习视频剪辑,两人经常戴着老花镜盯着电脑软件界面上的一个个提示词,反复操作。后来,手机短视频APP当道后,他们又自学了手机端APP“剪映”。

走进陈家驹的家中,记者看到,全屋共有5台电脑,书房的两台电脑旁,还配制了耳麦、话筒和打印机,方便他们日常配音和打印台本。

“虽然这些年来,制作视频中遇到很多困难,但还好,我们都没放弃,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遗憾的是,老伴的眼睛出现了问题,医生叮嘱她不能再盯着电脑,剪辑视频的重任便落在了我一人身上。”陈家驹说。

除此之外,为了方便拍摄,夫妻二人还脑洞大开。他们用坏了的晾衣杆自制外出时用来稳定镜头的拍摄杆;用竹竿和旧布,在家中搭建“直播间”;没有补光灯,就将小台灯绑在相机架上打光;记不住词,就将电脑放置在镜头后当提词器。

“虽未出生在襄阳,但打小成长在这里的我,早已将对这片土地的爱融进了血液。只要我们还能动,就会一直用手中的镜头,为城市发展‘留下脚印’。”陈家驹说。



[责任编辑:ruirui]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联系QQ(992 5835),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联系邮箱: 5855973@qq.com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